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朱自清《背影》教案(共11篇)

时间:2024-07-08 本文由 loading 分享

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大家经常需要用到各类范文模版,本文“朱自清《背影》教案(共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您也可以浏览更多《朱自清《背影》教案》相关的范文资料。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平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感激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归纳。

5.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

6、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四)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与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教学反思

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学生并不能深切体会,可能由于离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在教学中英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敏锐观察,深入思考。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2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一、课文导入

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

2、谈话引入: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三、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

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3、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完成上述表格。

1、小组朗读课文,讨论填表。

2、师生交流。

关于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

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线索及其作用:从刚才讨论可以看出,“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关于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教师简单小结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五、学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3

第1课背影

教学目标

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 学习本文在记叙事实中,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深沉的父子深情。

难点体会文中朴实而深沉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拭 颓唐 琐屑举箸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3、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1)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课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梳理结构

“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子深情的主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几次提到背影?课文几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找一找

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是无可比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是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的。请你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2、思考

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想一想

父亲的“背影”浓缩了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写背影,试仔细阅读品味,说一说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对这一次父亲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圈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背影的地方,仔细揣摩、品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阅读2---3段

父亲的“背影”倾注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让我们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而父亲的这种爱,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试阅读文章2---3段,思考这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思考

父亲的“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无尽的关爱,面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我”不禁潸然泪下,阅读文章,说说文中一共写了“我”几次流泪,并思考其含义。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写“我”流泪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4、 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但却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语言特色,并讨论交流。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5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股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只因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记载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去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辨别得出。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如不看清楚,凭什么来叙述呢?既然看清楚了,还得选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这才能使读者读了之后,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这篇里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很繁复。作者所选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在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以外,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惟有附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光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上面的“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就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当儿,就说自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叮嘱车上茶房的当儿,就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见到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妥地照顾着。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那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的心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

(摘自《文章例话》)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特色。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 、 、学者、 。《背影》是 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狼籍: 踌躇:

触目伤怀: 蹒跚:

自已: 颓唐:

课堂探究[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的最好)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3、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联系呢?

4、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

1、请你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浓浓的爱,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 。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 。

二、达标检测

1、书写完全正确的(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w

2、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

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d.颓唐(失败的样子)自已(控制,抑制住)

3、迁移过关

玉兰花的记忆 卢 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4、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答:

5、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答案:

1、慷慨大方,热情助人(助人为乐)

2、表现了家人心灵的美丽

3、香气能令人喜悦,在要花送花过程中增进友谊。

4、父亲者一举止反映了父亲对母亲的温柔恩爱。

5、①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②对人要有爱心。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7

作业导航

1.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平实的动词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四次“背影”各自不同的作用

3.充分理解崇高的父爱

一、基础部分

1.下边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琐屑(xiè)簌簌(sù)行李(xín)颇(pō)

b.丧事(sān)赋闲(fù)拣定(jiǎn)迂(yū)

c.妥帖(tiē)典质(zhí)栅栏(shān)攀(bān)

d.游逛(uàn)狼藉(jiè)颓唐(tū)搀(chān)

2.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b.他待我斩斩不同往日。

c.我最不能妄记的是他的背影。

d.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废事些。

3.选出加点词运用正确的一项()

a.湖水明净如镜,毫不狼藉。

b.他腿有点毛病,走路很踌躇。

c.有人说90年代的青年是颓唐的一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d.对面的老大爷蹒跚地走来。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阅读下文,做5~9题。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了。

5.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a.吊缩拉来b.攀勾搀疏

c.攀缩搀来d.吊勾扶搀

6.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一个“背影”?

7.全文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语段中出现的“背影”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开头点题,引起下文,略写。(第一次)()

(2)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略写。(第二次)()

(3)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详写。(第三次)()

(4)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第四次)()

8.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9.结合文段谈一谈,当面临与父亲的一次较长久的离别时,你是否会流下眼泪。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地挥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天下的儿女,她也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10.第三段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明显b.浅显c.明确d.显明

11.第一段中的“不迟疑”与第二段中的哪句相呼应?

12.文中画线句子说明母爱的特点是()

a.温馨b.无私c.博大d.深沉

13.第二段中母亲爱的是“我的自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14.给文章加一个小标题。

三、试一试

15.在下文横线上填一句话,既曲折批评售货员的夸大其辞,又表达自己对鞋的质量的怀疑。

售货员说:“先生,买双皮鞋吧。它的寿命将和您一样长。”

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b.“sān”改为“sān”;c.“zhí”改为“zhì”,“shān”改为“zhà”,“bān”改为“pān”;d“jiè”改为“jí”,“tū”改为“tuí”)

2.a(a.“在”改为“再”,“付”改为“咐”;b.“斩”改为“渐”;c.“妄”改为“忘”;d.“废”改为“费”)

3.d4.d5.c

6.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艰难爬过月台台阶的背影。

7.(1)√(2)×(3)×(4)√

8.通过对父亲去买橘子时背影的描写和分别后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子相怜相爱的真挚感情。

9.略(本题属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谈出自己对父子之情深切的感受即可)

二、10.b

11.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

12.bc

13.她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14.母爱(本文作者是冰心)

三、15.我可不相信我会死得这么快!(本题属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朴素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2、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 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难点:

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1、创设情景 播放歌曲 崔京浩《父亲》

2、导入:多媒体演示一首小诗

那熟悉的有一点苍老的背影

他淡漠了这些年来的无情

那慈祥的有一点平静的面容

他默默地面对这一生

那飞去的是你为我做的风筝

那留下的是一辈子都蓝的天空

你为我打点行装,送我走出家门

你为我插上翅膀,让我飞跃海洋

谢谢您,父亲

(师):朱自清先生说:父爱是一条河,

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

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这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板书题目作者)

3、教学过程

1、(师):听课文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2、(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背影》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顿精神的佳肴,我们看如果她是一幅画,这幅画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父亲买橘的背影

(1)找出相关的内容,深情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描绘下来。

从哪些方面描述父亲的背影的?找出相关语句。

父亲的衣着、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画是有丰富内涵的,能不能从画中读出画外音?

想想看,父亲买巨资这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去买呢?

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呢?父亲是在什么境况下给“我”买橘子的呢?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

(师):这种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对儿子的满腔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作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作的一切不知要贵多少倍。这个背影,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请把这段话有感情的朗读。

听本段话的朗读录音

3、(师):这时候老师诗情涌动,更觉得背影是一首诗,那诗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父爱

(师):“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划,我们大家重新齐心合力,再次谱写这首父爱之歌,我们从课文第三自然段写起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

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表现父爱的典型语句,四人小组,每人一句,共同完成这首父爱之歌。

抽小组吟诵。

集体吟诵老师整理的一首小诗。(多媒体演示)

小结:每一小节都是一个典型的动作,都是一曲父爱之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修饰,有的只是朴实,有的只是真情。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特点:朴实中饱含真情。

4、(师):面对如此深沉的抚爱,做儿女的怎能无动于衷?我们看朱自清先生的表现。它表现得最典型动作就是流泪,找出稳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师):作者三次流泪,感情丰富而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写真情,以情动人,有知情知人,才有至情之文,父子情深至此已得以全面体现。

5、(师):战国时代一个名叫韩娥的女子的优美歌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读这篇文章,我们也象在品味一顿佳肴,那份深沉的父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总让我们想到点什么。

你们做儿女的想到什么?老师想到了今年暑假,儿子去旅游,他已经十二岁了,由教委领导引着,由他们的老师和同学陪着,我给他准备了饮料、水壶、零食,并且带了足够的钱,送他走的时候,我觉得作为大人不应该管孩子太多,要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因此,车来了,我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追着车跑那么远,有的甚至追上了车,我甚至有些鄙夷他们的做法,推着车往回走,可突然觉得车子走不动,回头去望望又不知道望什么,在那儿磨蹭了好半天,觉得好像什么东西丢了似的。天下父母的心竟是这样的。

同学们也一定想到了很多,可惜父母不在身边,请你浓缩一句最深情的话吧。我们来编辑一条短信,送给你的爸爸或妈妈吧。

(学生编辑短信)

6、(师):1991年,香港人举行最下的唐诗评选中,位居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主要是因为它的母爱的主题,事实上,母爱也好,父爱也罢,融入我们心中的是广泛的爱,普遍的爱。我们有爱我们的家人、同学、老师,我们也爱我们的家人、同学、老师及身边每一个人,爱我们生活的家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我们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生存的地球,愿我们能人人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巧妙地截取父亲不平常境况下的背影,刻画了老境颓唐、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至爱。全文内容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使人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语言风格,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研读,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中蕴含的至爱亲情.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强的。尤其我们农村的学生,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对于生活的体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生在福中难知福。因此,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难点,教学中不能停留于课堂,而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文,感受生活,感恩父母,点亮人生。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深入领会文中的父子情深。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技巧。

培养学生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诵、投影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境导入

播放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以感人的画面和音乐导入课文。

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此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

二、走近作者.

(学生先说说自己对朱自清的了解,加以点评后屏幕显示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散文集《欧游杂记》,诗集《踪迹》等。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其散文代表作品还有《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朱自清先生像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重视激励)

欣赏《背影》配乐朗诵、同时出示自学提纲.

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主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

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学法提示:

(1)整体感知以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有疑难才加以互助解决.

(2)针对学生自学的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或点评.

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第二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四、重点研读(合作学习,关注参与)

(一)有表情的朗读第6段.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看谁最能读出父子之间的至爱亲情来.

(2)小组展示.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参与齐读,比一比哪一组推荐的人读得最好。

(3)加以点评。(提示:可以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点评)。

(二).着重理解第6段.

1.作者抓住望父买橘场景,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法提示:

(1)细读第6段,注意从父亲的穿戴,走路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去领会.

(2)小组交流,推荐最满意的答案参与展示.

(3)适时点拨、点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色(这是一个如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 跚(这是一个如此难堪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这是一个如此艰难的背影!)

(2)作者把望父买橘的背影描绘得如此详细具体,其用意在哪里?

点评后屏幕显示:

其用意在通过具体描绘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

五、拓展提升.(创新学习,注重引领)

1.作者望见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伤心落泪?

教师引领:

(1)提醒学生朗读课文2.3段,看一看当时是怎样的背景。

(2)注意在段落中找出下列语句.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点拨、点评.

父亲为承担家庭的重担在挣扎。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的境况更使他内心充满忧愁;老境颓唐,步履蹒跚,爱子如命却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此情此景,作者内心有说不出的感动,有说不出的酸楚,有说不出的伤心。因而会如此伤心落泪。

2.作者截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好在哪里?

教师引领:

(1)作者截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其微妙之处是多方面的.

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材料组织,结构安排,主题表现,感情基调,艺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去探讨。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3)有针对性地点评后屏幕显示:

a.从内容上说,截取背影这个角度来写,既符合父子相别的实情,有最能表现骨肉相别肝肠寸断的感情,让文章充满悲酸的情调。

b.从结构上来说,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用背影贯穿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井严,通过一次次的背影描绘,一步步地表现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c.从艺术创新来说,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这种巧妙地截取不平常的背景下的独特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的构思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朗诵和分析,感悟文中深深洋溢的父子之情。

2、赏析关键字词,学习作者朴实又包含深情的语言表达。

3、学习作者摄取精彩片段构思的方式,即以小见大法。

教学重点:走进文本感悟文中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赏析并学习作者朴实又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甜甜的泥土》中母亲用执着的爱融化了雪土下的糖果,《我的母亲》中母亲用严厉而温润的爱促我成长……但家庭的温情中除了母爱还有一种爱,它深沉、厚重也不乏细腻,那,就是父爱。

朱自清先生曾这样说;“父爱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走近他的父亲,去感受父亲心窝里的那份温情。

2、“忆父亲的事”:

请同学复述文章中提到了关于父亲的那几件事。(失业奔丧、车站送别、执意买桔、临终书信。点评时紧扣复述的要求)

3、“忆父亲的行”:

“父爱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所以父亲父亲更多用的是无声的语言在表达着他的情愿。请同学们通读全文,选择文中一两处父亲最让你感动的动作和大家一起分享。

①蹒跚地走、慢慢探、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用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

②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③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④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

用情朗诵这些文字。

4、“忆父亲的话”:

父亲的爱是无声的,但并非无言的。请细细体会文中父亲那几句不多的话语,你能从中体会出父亲的怎样爱?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用情朗诵这些语言。

5、“悟父亲的情”:请根据你对父亲言行的理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

6、总结和拓展

动人的亲情不仅洋溢在文字中,也常伴在我们的生活中。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叙写一段文字。

要求:

1、紧扣亲情,内容真实

2、从截取小的生活片段入手进行创作

3、在朴素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传递真情

朱自清《背影》教案 篇11

李茂堂

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

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平常常,朴朴实实,不婆婆妈妈,不千叮万嘱,但把一位身处逆境,老态蹒跚的父亲爱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抓住这五句话,“缓缓咀嚼一番,便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为宽慰簌簌流泪的儿子说的。“如此”二字笼罩了第二段里“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和第三段里“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词语的全部内容。但他不向儿子倾诉苦衷,反而宽解儿子,劝儿子“不必难过”,话语短促而有力,心胸豁达而乐观。为了让儿子安心求学,父亲一肩担起了接踵而至的灾祸。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决心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他们”其实是单数,指的是“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但用复数,意思就有了明晰的层次感:别说这个熟识的茶房,就是别的任何人去,都比不上父亲啊。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③“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是为了买桔子给儿子在旅途上解渴说的,反映出在人声嘈杂人群拥挤的情况下替儿子考虑得还是那么周到那么细心。“几个”不多,但手头拮据的父亲的爱心却是无价的。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是把桔子交给儿子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说的。感叹号透露出强烈的感情,表面轻松,内心却蕴藏着对“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的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⑤“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叮嘱道。“里边没人”是说车厢里没有自家人,是叫儿子进去的原因。但父亲不说“里边没人,进去吧。”而是把“进去吧”提前说,这反映出父亲微妙的心理,首先担心的是儿子劳累伤感,其次担心的才是丢东西,但又说得很平淡,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表明不是命令式,而是商量的口吻。语调不高昂,态度很恳切,可能正如古诗所说的:“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这是一种“无话可说的苦”(朱自清语)。

背影在文中出现四次。

第一次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爱就要直截了当,爱不要华丽包装。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第二次是具体实写父亲去买桔子的背影:他,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又往那边月台上爬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特写镜头没有音响,没有色彩,完全由动作构成: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脚缩,身倾,努力。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心灵震颤、热泪涌出,又急又多,所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一位感情丰富,领悟父爱的年青人把激动和感激深深埋在了心里。终于,在黑色的基调上,在晶莹的泪光中,出现了一抱“朱红的桔子”。朱红,象征着热烈与热情的火焰,烘暖了读者的心,冲淡了凄凉惨淡的情调。第三次是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这说明父亲普通到了极点,与千千万万人并无二致。父爱埋藏很深,越发掘越觉得了不起。第四次是读信时儿子想象的“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刘勰语)。

涌动在《背影》中的情感潜流出现过三处跌宕,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父亲到南京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本已说定不送儿子,但“终于”不放心。这里两次使用动词“踌躇”:“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出思想矛盾尖锐,内心斗争激烈,侧面反映出压在父亲头顶的生活阴霾是多么的浓重。但不管多浓重,终究遮盖不了父爱的光芒,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去送儿子。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走与不走又是一处跌宕。上车后诸事停当,儿子请父亲走,但父亲欲离又难舍,终于不走而去买桔子,于是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永久的一幕。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老境凄凉的父亲触目伤怀,悲哀忧愁和苦闷郁积心中,常常为家庭琐屑发怒。“琐屑”无非鸡毛蒜皮,为此而发怒,说明父亲谋事不成,心绪愈坏,家事国事天下事,搅得他心态失去了平衡。但在儿孙面前,他宽容,仍始终惦记着儿孙。明明身体不好,自知大去之期不远,但给儿子写信却说“身体平安”,还是时时替儿子着想,怕儿子分心,耽误了学业。全文无一“爱”字,但把挚爱表现得催人泪下;全文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但把亲情表现得缠绵悱恻。这就是《背影》的语言魅力。叶圣陶说得非常中肯:“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

为了表现父爱的博大、含蓄和深沉,作者还以自我忏悔、自我谴责进行了反衬。好比音乐中的破调,故意让不和谐来增加和谐。文中有两个“聪明”。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对此作者自嘲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对此作者又自嘲道:“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个“聪明”均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这种反衬体现了儿子对父爱的感受和理解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入,同时也是对最后一段中“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一句中“不好”二字的呼应,否则这“不好”二字就没有着落了。

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打的是逗号而不是感叹号,表示短叹)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情韵之厚,已是沦肌浃髓而有余”,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全都包蕴其中了。这声长叹融入了多少的情和爱,多少的忧和愁。这是掺进浓浓温馨之中的一股绵长的苦涩的遗憾,这是嵌在记叙之后一种不能自已的辛酸的感慨。灵魂的创痛,生活的沉重,人性的美丽,亲情的温暖,通过这声长叹而得以释放,紧接着引出最后的呼唤:“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何时”遥相呼应了开头的“二年余”,把父子真情推向了更深层。由引可见缜密之至,由此可知“背影”内涵:背影者,内心深处之谓也。

《背影》写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之事,只是“不惜郑重”地写出了“芝麻黄豆大的事”(朱自清语),但它却让人过目不忘。我曾先后询问过十名理工科大学生:中学语文中的哪些散文你印象最深?他们几乎都提到了《背影》。可见《背影》品位之高,感人之深。于是我在《背影》结束课上,不怕献丑,作诗赞曰:

舐犊情深数背影,

一声长叹泪沾襟。

人间自有真善美,

玉壶冰心堪晶莹。

[来源:措文网https://www.CuoWen.com]

本文分享地址:《朱自清《背影》教案(共11篇)》

https://www.cuowen.com/jiaoxueziyuan/0a0fc9044163e50a.html